拜占庭史上最強王牌騎兵klibanophoroi超重裝騎兵                
             
  堂堂邁入第四彈《你可能不知道的世紀帝國秘辛》乘勝追擊。
  有鑒於東羅馬拜占庭的支持者眾多,這一集延續的上一彈的話題,探討延續近千年的偉大帝國拜占庭,所向無敵的王牌騎兵,看他們如何在站場上力克強敵,擊敗當時最強也最難以對付的蠻族步兵,法蘭克擲斧兵的逆襲。  

  klibanophoroi
,可以稱為超重裝騎兵。後者的名字來自於 klibanion,當時騎兵穿的一種胸甲,由於裝備的造價及其高昂,所以只有皇帝的衛隊(tagmata)才由這些超重裝的騎士組成。

  這種騎兵在戰場上排出楔形的佇列,第一排20人,第二排24人,共有12排,人數依次遞增,最後排64人。整個編隊504人,其中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裝備弓箭,其餘用長矛。皇帝衛隊共有兩到三個這樣的分隊,總人數在1000到1500之間,每個分隊有不同顏色的外套。

  他們使用的長矛(knotos)在四米左右,槍尖上長三角形矛旗的顏色根據所屬部隊各有不同;佩劍(spathion)的刃長90公分上下;馬鞍旁懸掛的革囊可以放上幾支標槍(marzabarboulon)。

  拜占庭重騎兵穿著多層鎧甲,最裏面的鎖子甲,中間是鱗甲,再外層用薄鐵片穿編成板塊裝甲。最後罩上一件短袖的長袍(epilorikion),袍子兩公分厚,內襯一般是棉花,也有皮革或者毛氈。小腿上包著鐵制的脛甲(podopsella),前臂上裹著同樣鐵制的護臂(chiropsella)。馬鎧也用薄鐵片,層層遮蓋。果然有資格稱為超重裝,厚重到牙齒。

(關於全身鐵甲的厚重造型,及附圖描述,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是微軟弄錯了設定,將它直接套用在上一彈介紹的拜占庭聖騎兵身上,這一點連筆者也無法肯定。〉

  拜占庭重騎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名將貝利撒留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

  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在拜占庭重騎之後,只有17世紀的重裝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

(這意味著假設世紀帝國需要完全重現這個兵種,將會有以下設定,帝王時代的klibanophoroi重騎兵在研發弓騎兵科技後,具有類似巨型投石器的〈組裝切換〉功能,能應戰爭需要,變換成〈klibanophoroi弓騎兵〉或是〈klibanophoroi重騎兵〉兩種模式那我會很好奇,到底有沒有兵種可以打的贏他。)
  
                                                                              

  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的是553年的凱西林納姆會戰。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裝備頭盔、椴木大盾、長劍、標槍和戰斧,其中標槍和戰斧都可以用於投擲

(很明顯就是AOE裏的法蘭克擲斧兵)

法蘭克步兵有種戰法是當標槍插在敵人盾牌上時,衝上去踩這槍柄把敵人的盾牌拽下來,再把敵人解決。這些法蘭克人都是些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

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奴騎射手)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Narses)。

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其中後幾排為拜占庭下馬重騎

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鬥,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這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面戰場,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但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衝鋒。

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槍衝鋒。

結果在這樣聚集與分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猜不透納爾塞斯的重騎兵是要射還是要衝。先被狂射再被納爾塞斯的拜占庭重騎兵突擊,最後幾乎是把法蘭克人殺得片甲不留。

(這一點在遊戲可得到印證,會戰時除非法蘭克擲斧兵數量多到太過誇張,否則正面槓上有後勤的後帝王聖騎兵,也只有慘敗的份)

  11世紀前,拜占庭重騎兵一直是近東最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防禦力可能是中世紀所有騎兵中最強的。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訓練,並且有其他兵種的配合。重要的是他們比西方強大卻魯莽的封建騎士更有紀律。

  而且拜占庭重視騎射,除了重騎兵會騎射術外,還有不少輕裝騎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騎兵等等的搭配。

  Klibanophoros 唯一的敗績也是最後的一次,1071年拜占庭帝國在曼西克特會戰大敗於塞爾柱土耳其王朝輕騎兵之手,超重裝騎兵從此退場,再沒有出現。




參考資料及附圖感謝 1 WTFM達人        http://wtfm.exblog.jp/i57    

          2 戰略論 間接路線 82頁  


----------------------------------------

網友提供之補充資料 感謝 遊戲基地 聖團隊長


下文主要抄自【世界武器甲冑圖鑑】,參考別的資料小改一下譯名 
533AD,Flavius Belisarius為義大利戰爭而編制(數千)衛隊(BUCELLARIUS,注一),他將敵國騎兵長處應用在衛隊上,騎槍為阿瓦爾人(AVARI,注二)的多琉長槍(注三),腰際佩羅馬細身騎劍(SPATHA,注四)、匈奴族合成弓(Hunnish bow ,注五)、身穿覆至大腿之長袍鎖子甲,小腿有金屬板護脛,左臂裝小圓盾…..」 


注一:衛隊BUCELLARIUS 
顧劍前輩曰「編制情況……(東)羅馬軍隊由3部分組成,一般的羅馬正規軍叫Numeri,為羅馬作戰的各民長處族雇傭兵叫作Federatii,他們仍然運用本民族的裝備和作戰方式打仗,而羅馬的精銳是近衛軍Buceuarii,這是私人性質的軍隊,每個將領都有自己的近衛軍,皇帝也有近衛軍,從常規部隊中精選勇士組成,基本都是騎兵,裝備精良,……象貝利撒留本人的近衛軍,最高峰的時候竟達到7千人,……他在北非和義大利作戰時候的全軍總數,也從沒有超過1萬6千人…」  
故拉丁文的BUCELLARIUS原意為將軍衛隊;就兵種、裝備,來翻成英文為byzanz armoured cavalry,中文亦可譯成拜占庭重裝騎兵,希臘文某I打不出來,就不打了……  
http://forum.gamebase.com.tw/content.jsp?l=2002&no=1838&cno=18380002&sno=74340881  
http://secure.britannica.com/eb/article-58273/history-of-Europe#309859.hook  
http://p2.www.britannica.com/eb/topic-82777/bucellarius 

注二:阿瓦爾人 AVARI 
原為中亞騎馬遊牧民族,6th向西方遷移,東羅馬皇帝允許其居於匈牙利…..據說他們將木製馬鞍及馬蹬傳入歐洲,之前羅馬只有皮製馬鞍;但【武器屋】的說法是,4th的日爾曼騎兵,已使用改良馬鞍、馬蹬、蹄鐵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bs/f/f9/Avarhorse.jpg 

注三:多琉長槍,希臘文打不出來 
槍頭有三角旗,據說衝鋒時可減少風阻 

注四:羅馬細身騎劍 SPATHA 
詳細圖文資料可見  
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wp/en/4/47/Spatha.jpg  
http://www.totalwars.org/main/viewtopic.php?t=360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atha 

注五:匈奴族合成弓 Hunnish bow 
可貫穿100m外金屬甲冑,合成弓(composite bow)製造過程用了三種以上材料;書上是說只有兩種材料的叫複合弓(Compound bow),但某I查了一下Google大神,一般好像沒分那麼細,composite bow也有翻成複合弓的  
http://www.arrowshop.nl/arrowshop/images%5Chun-base-1.jpg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4%87%E5%90%88%E5%BC%9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osite_b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hilippeAuguste 的頭像
    PhilippeAuguste

    後青春期 ★ 秘密作戰基地

    PhilippeAugu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