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世界軍事史》對此次戰役有如此評論:即令這個數據可能是十字軍誇後的戰果,在當時看來也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這場戰役發生的時間點大約是在「世紀帝國-帝王世紀」沙拉丁戰役的第一關和第二關之間。「全軍破敵」薩拉丁戰役第一關的兩年前。而在十字軍題材的史詩電影《王者天下》中,對於蒙吉薩爾戰役也有輕描淡寫的提及。
↑日本長野縣川中島附近的古戰場遺址,至今仍隨處可見紀念這次重戰國史上慘烈會戰的紀念。
↑知名日本歷史電影《上杉謙信_天與地》中活躍於川中島戰場的武田赤備騎兵。
隨著手邊《大專生國科會計畫》逐漸邁入了最後校稿、完稿的最後階段,同時也意味著筆者所剩無幾的大三寒假,就像曾經沸騰在川中島歧嶇山谷中的血色硝煙,即將永遠的成為逝去的歷史。回想起感觸良多的大三生活,突然有一種「大學讀四年,乃如夢與幻」的惆悵感傷,看著學弟妹們終於完成了對辯論社的傳承,並且慢慢開始獨當一面。而自己也找到了無可取代的專題組員,然後卸下了學生議員的身分。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全世界最理直氣壯的廢話:
「改變,是世界唯一的不變」
就算是曾經成天賴在宿舍裡嚷嚷著要混吃等直到畢業的同學,也偷偷的卸下了輕狂,開始自顧自的為蹉跎大半的後青春期詩篇而努力,而在既使是倒在你身旁最Match的夥伴,有一天也將因為不同選擇的道路,而逐漸疏離‧‧‧
但,真的是這樣嗎?
寒假的糜爛才剛開始沒多久,我就收到幾通陸續從各地歸來高雄的華集團團員(我在高中糜爛時期所創立的RTS網咖集團)的問候,他們問我什麼時候,要再去重溫那些最熱烈的曾經?
然後,
當英格蘭長弓的火炎箭矢劃過拜占庭的天空直達土而其人的負隅頑抗,踏過哥德衛隊的傷亡狼藉,傾巢而出的法蘭克鐵蹄止於薩拉森。
我突然回想起了當年沉浸在考試齒輪中,最瘋狂的瘋狂,在鳳新。
有些故事會隨著歲月漸行漸遠,但有些熱情還停留在原點,沒有改變。
後來,也許妳會這麼問:「為什麼這麼老舊的遊戲你卻永遠玩不膩?」
如果青春能在某些情境下,無限次上演。
那麼,能多來幾次,妳還會覺得煩膩嗎
歌舞著呼喊青春的Page down,
《你可能不知道的世紀帝國歷史秘辛之八 再續!論證武田赤備騎兵存在的虛與實》
談笑間,往日回憶又再次如煙。
前言─關於《風林火山的日本武田騎兵是否真的無敵 》
這就是傳說中的「真不想承認啊,因為太過年輕所犯下的錯誤」嗎?(by紅色三倍速,夏亞)
當初之所以會寫這一系列小專欄的原因,是出於對世紀帝國系列偏執的喜愛,打從國小五年級在表哥的引薦下接觸這套經典歷史遊戲之後,可以誇張的說,它幾乎影響了我整個成長的軌跡。
我從一個原本對史地沒多大興趣的小孩子,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對相關領域狂熱的愛好者,還記得當初在考大學學測之前,儘管我是一個第三類組的學生,但唯一有把握拿十五級的竟然是社會科,這也讓我的家人有些哭笑不得。
接著同樣是在寒假,2007年的某天,我突然想為這個即將度過的20歲生活留下一些紀念,於事著手匯整了部分國高中時期,筆者一邊玩遊戲一邊讀歷史所發現的歷史“冷知識”和遊戲心得。
於是受到部分小眾社群鼓勵和好評的《你可能不知道的世紀帝國秘辛》就此應運而生。
其中第七篇《風林火山的日本武田騎兵是否真的無敵》可以說是目前已經出現的系列中轉帖範圍最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篇。原因很簡單,因為本人受到世紀帝國及相關遊戲史觀的影響,所以大多閱讀的是偏西方軍武和戰史的叢書。
而筆者對字身歷史的自信程度依序是:
歐洲中古世紀=拿破崙時代>西方文藝復興至啟蒙>中國三國時代>一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到現代>中國楚漢相爭>歐洲上古時期>日本鎌倉時期至戰國‧‧‧(後略)
簡言之,其實日本史的文章是筆者比較沒把握的一環,不過受到當時《魔獸爭霸-信長之野望模組》大行其道和朋友鼓勵的影響,所以囫圇吞棗的蒐集了一些資料就略嫌草率的發了文,因此使得這篇文章在某些部分顯得不夠客觀和漏洞百出。
在此獻上,
《你可能不知道的世紀帝國秘辛之七 風林火山的日本武田騎兵是否真的無敵》
原文在這裡,大家可以配合著這篇一同服用。本人也不打算多做掩飾或修改,畢竟‧‧‧
那麼請大家再次抱持著愉快的心情,一同進入歷史世界的奧秘神遊中吧!
騎兵的原動力-關於日本戰馬
在世界騎兵發展史中,沒有戰馬的區域也時常意味著很難產生強大的騎兵強權(例如:中南美的馬雅和阿茲特克文明)因此一個國家的騎兵隊能在戰役中發揮多強大的力量,也常和本國的戰馬息息相關。史記曾經記載,既便是盛極一時的西漢王朝為了發展能與匈奴對抗的強大騎兵,也不惜重金向西域的大宛國索取優秀馬種(汗血馬),甚至為此興兵動眾。
因此在討論日本騎兵之前,不如我們先了解日本原產馬的基本情況吧!
馬到底是從何時起出現在日本列島上的呢?
根據paddytown所著的《帝政时期日本骑兵考》和
關白太閣殿所著的《武田騎兵團是否真的存在》所示。
現在有據可查的的日本戰馬是距今大約3000年之前繩文時代後期的到末期前後(相當於我國的夏、商朝)出現的小型馬(身高120釐米左右),接下來就是彌生時代(西元前500年左右,相當於我國的春秋時代)中出現的身高大約136釐米的中型馬。這些原始馬大都通過朝鮮半島從中國大陸傳入日本的,如果再向上追溯的話,這些原產日本馬的祖先是中亞高原馬(阿拉伯馬的一個分支)。原產的日本馬可以分成8種,而目前現存數量最多的大都是高原馬的子孫。
按照西方有關馬的分類基準,身高148釐米(14手2英寸)以下的馬都屬於小型馬(Pony)。這樣一來,原產日本馬基本上都在小型馬的範疇之內。而體重相當於中世(鐮倉、室町時代)中型馬的禦崎馬、木曾馬大約重280公斤。與此相比,西方純種馬 (Thoroughbred)的身高為160至165釐米前後,而體重則達450至550公斤,無論是體重還是身高和原產日本馬都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
而且由於日本是位置偏僻的海島,並沒有大量引進外來馬品種的文獻資料,也沒什麼機會進行品種改良,以至於長期以來到戰國時代為止,原產日本馬的體型和體格都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無獨有偶,關於日本馬的身形,由Truth in Fantasy編輯部和國內清大歷史所專任助理郭眩海所編輯的《武器屋》》(城邦出版社,2004年)一書中也也曾這麼提及:
在日本有「斬馬刀」這樣的刀劍用於砍殺戰馬,不過歐洲的馬要比日本的馬大上很多,而且馬上還穿著重裝,舉著騎槍的騎士,所以對西方人來說,要砍馬實在太難了(82頁)
另外在paddytown所著的《帝政时期日本骑兵考》中還寫到一件趣事,由於西方騎兵所使用的馬種和當時日本馬的體格以及體質上的不同(再加上東西方騎兵們自身的體格也不相同)義和團之亂(日本稱之為“北清事變”)時,日本曾出兵參加八國聯軍共同佔領北京。
不過和其間各列強的騎兵部隊相比,日本陸軍騎兵所使用的馬匹被各國騎兵嘲笑為“像老鼠般弱小”。而且當時歐洲騎兵戰馬所貫用的大型馬鞍顯然也不是很適合日本戰馬。
↑以上是世紀帝國征服者對於「品種」的定義。
※可見在「世紀帝國2征服者入侵」日本文明沒有《品種》這一觀點,微軟這次可是師出有名的啊!
至於日本戰馬在其衝擊力及負重力的表現如何呢?我們看日本人自己怎麼說?
摘錄自日籍作者筱田耕一在《中國兵器大全》(萬里書店發行,1992年)233-234頁的內容:
在日本騎兵不很發達,更少見弓騎兵集團的衝鋒,所以才會有“長篠之戰”的勝利。這和中國和鄰國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1618年的一次抗金戰役,屬於劉挺指揮的東路軍的姜弦立率領的一萬人朝鮮援軍,就包括了五千人採用了日本技術的鳥銃隊,在劉劉挺和康應乾指揮的明軍主力被努爾哈赤的“後金八旗騎兵”所擊敗之後,他們就處於單獨面對強大敵人的處境,戰鬥打響後朝鮮軍開槍射擊,八旗騎兵在對方裝填子彈的瞬間猛烈的衝了過去,大獲全勝。
關於本段敘,述扣除掉一些技術上頗值得質疑的內容不談(比如:明軍在戰場是否有設置防馬欄掩護?而朝鮮援軍真能做到如同長篠會戰時織田鐵炮足輕那樣高昂的士氣和訓練?)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
連日本自己的學者都不見得對其國產騎兵有很高的評價。
此外,參考武田道義所編撰的《日本馬鎧小考》也發現同樣的描述。
日本最早的馬是 從朝鮮、中國引種而來的,但是陷於島國的條件使得馬匹因為缺乏可以優選的條件而逐漸退化,而日本在對外貿易又難以進口馬匹。到戰國時代,日本的矮小馬種雖 然適用在山地活動,但是其負重能力較差,也並不適用於衝鋒。畢竟在這樣的一個多山島國是難以發展出成熟的騎兵戰術的。
關於日本戰馬的裝備(1)-馬鐙
馬鐙是中古騎兵發展史中最重要的一環,它使士兵再馬上有了強大的依託,因此就能使用長矛或是軍刀利用戰馬奔騰產生的強大衝撞力來擊垮敵人。而這種人馬合一的強力衝鋒在步兵地位不高的中古社會時常出現“一擊必殺”的效果。
西方最有名的例子是發生在西元1177年11月的蒙吉薩爾戰役。(以下的數據來自西洋世界軍事史)
年僅16歲又患有痲瘋病的耶路撒冷王國國王(十字軍東征時期法蘭克人在中東所建立的封建國家)鮑德溫四世利用了隘口地形的優勢,指揮370名騎兵發動突襲。結果僅用一次衝鋒就擊潰了由回教英雄薩拉丁親率2萬6千人所組成的伊斯蘭大軍。而薩拉丁麾下最精銳的馬穆魯克衛隊(阿拉伯奴隸兵)幾乎全軍覆沒。
↑以十字軍為背景的史詩電影《王者天下》中的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
在古代東方,中國人很可能是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之ㄧ,在東漢末年結合強大鎧甲、馬鐙的魏國騎兵隊給蜀吳聯軍造成很大的威脅。在這裏筆者有個純屬個人的推測,張遼及曹仁曾經分別在合肥之戰及江陵之戰,以區區數百名騎兵果敢的發動突襲將成千上萬的吳軍前哨打的陣型大亂,這樣的戰果或許除了士氣和個人武藝之外,也很有可能是魏國重裝騎兵對吳國的輕裝部隊發揮了戰術上的優勢。
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很有可能在西元6-7世紀就藉由和中國的文化交流,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馬鐙。
因此筆者在之前的拙作中質疑日本的馬鐙發展,可以說完全是一個謬誤。
在此獻上萬分歉意。
關於日本戰馬的裝備(2)-馬鎧
↑以上圖片摘錄自《日本馬鎧小考》,在中國裝備齊全的重騎兵時常裝備「皮革」和「鎖子甲」式的馬鎧。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禁衛騎兵則使用鎖子甲結合鐵皮的馬鎧。歐洲騎兵在15世紀後期甚至出現使用板金甲裝備的“超重裝”馬鎧。不過目前日本騎兵似乎只有使用皮製馬甲的紀錄。
以下內容節錄改編自武田道義所編撰的《日本馬鎧小考》一文。
在日本只有武士身份的人才有騎馬的資格,
戰馬在日本軍事史中佔有重要的作用。
在戰場上如疾風般馳騁的馬隊更是戰國時代所特有的畫卷。那麼,日本古代有沒有發展出保護戰馬的裝備呢?在《信長之野望‧革新》中,出現了馬鎧和覆耳這兩項騎兵技術,“光榮公司”以此為我們作出了提示。
關於日本馬鎧的起源並沒有具體的說法。因為雖然日本保留下了大量的甲胄實物,馬鎧保留的卻非常少,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款藏於川越博物館。也許在很久以前日本便曾經從中國引進過馬鎧,但是缺少支援這種觀點的可靠證據。
而到了戰國時代就有據可查了“紅筋が入った頭巾と馬乗りの羽織、馬鎧。”這裏明確提到了馬鎧的存在,但還缺少對這些馬鎧的具體介紹。而更為著名的是織田信長在安土城所進行的馬陣(閱兵式),在這些盛大的馬陣中,戰馬會披上豪華複雜的武裝,其中也有著馬鎧的使用。然而,這些馬鎧大都作為裝飾之用以顯示騎馬者的威風地位。
日本式樣的馬鎧與同時代的中國式比較相似,其組成方式類似中國古代的甲騎具裝,都是採用掛甲的方式將小塊皮甲連接起來,但是在具體結構上又有不同。
中國式馬 鎧包括:面簾(護面)、雞頸(頸甲)、馬身甲、當胸、搭後(護臀甲)、寄生(馬尾束具),在不同時期的稱法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日本馬鎧則缺少軀幹甲和對 戰馬胸部的防護(不過有的馬鎧上也有護胸)。
估計這一點與日本騎兵很少擔任衝鋒任務有關。
總的來說,日本馬鎧的防護作用非常的低,只能勉強抵擋一定距離處的箭矢。即使戰國時代的實用馬鎧也無法提供讓人滿意的防護力。但其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裝飾,讓馬上的大將顯得威嚴難抗。
Q:那麼為什麼戰事頗多的日本戰國時期,馬鎧的發展卻不發達?
A:在《亞洲古兵器圖說》一書中就如此明確的指出日本馬鎧不發達的原因:“日本馬之體質實為維持舊武裝之一原因。日本馬蹄削,猶如其他多少島上之馬,不勝重甲騎士之騎乘,且馬之性情無常,即不在重甲之騎士亦難控制。”
相應地,在日本古代有著騎射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然以傳統儀式的形式保留了下來,被稱為“流鏑馬”。但騎射的戰法以機動性為第一位,自然不需要使用馬鎧。而且日本古代發動騎馬衝鋒的情況其實非常的少,其作戰以徒步為主。即使騎馬武士也常常被要求在戰場上下馬作戰。
既然缺少這種需要,所以日本馬鎧不發達也就很好理解了。
總結以上!馬鎧其實並不流行於戰國時代。除了因為馬鎧會降低機動力外,有資格使用馬鎧的武將也不常需要親自上陣殺敵,這也就讓日本馬鎧的存在陷入了“雞勒”的尷尬之中。
↑「世紀帝國三-亞洲王朝中」日本文明的特殊弓騎兵,其實在源平時期日本的乘騎武士大都是以騎馬射箭為主,據說在13世紀初還曾經裝備了威力不下於蒙古和英格蘭的長弓。
不過筆者推測這種強弓在實際作戰中並不普及(因為拉弓需要很強大的臂力,一個合格的長弓兵甚至需要六年時間的養成,除了像蒙古這種天生慣用弓箭狩獵的游牧民族、或是英格蘭以法令強制對農民推廣外,其他國家的封建軍隊達到這項要求。
另外一個證據在於日本引進火槍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出現像英格蘭或是中國那樣火槍與傳統的弓箭競爭甚至論戰的情形發生。而是各國大名們壓倒性的使用火槍逐步取代弓箭(沒有全面取代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時的鐵炮還相當昂貴)。
↑附上西方的歐洲騎兵在同時期的馬鎧發展狀況。(武器屋,城邦出版社)
其實比較起亞洲和中東的騎兵國家,歐洲人遲至13世紀(第三次十字軍時期)時才有裝備金屬馬鎧的紀錄。不過到了15-16世紀(日本的戰國初期到東西關原會戰)歸功於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得西方人培育出了更強壯的馬種。馬甲也發展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當時的重騎兵幾乎連人帶馬都裝備了極為厚重的板金甲。(根據Discovery所做的實驗,就連英國長弓在百碼的距離外也很難射穿這種程度的重裝甲)
※在「世紀帝國2征服者入侵」日本文明並沒有《鐵鎧甲》(即是大家慣稱的馬用板甲)或許這也和日本乘騎武士不論在人和馬的裝備上,都很少使用這類裝甲有關吧!
咦?
從一開始的文章看到現在,日本騎兵好像真的沒什麼用耶!
馬匹的衝鋒力、負載力跟威嚇力輸人就算了,連裝備也強不過別人。冏!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
就已經的輕易陷入了“文字“和“理論”的迷失之中,而不可自拔了。
戰場是一個完全動態的東西。戰鬥力也從來不是一種“裝備”和“武器”的累加推演。
舉個例子:
13世紀初的時候,荒涼的漠北有一支名不見經傳的騎兵部落,在亂世的硝煙中‧‧‧悄悄崛起。
沒有高大強壯的馬匹。
沒有堅固齊全的裝甲。
沒有威風凜凜的身形。
他們甚至目不識丁、也不懂何謂先進文明國家所自恃甚高的“兵法”及“科技”。
但是,
半個世紀過後。
在黃沙滾滾的旗幟飄揚之中,這之在歐洲戰場上從來沒有超過5萬人的“蠻荒”部隊。
卻寫下了讓所有與之對陣的西方重騎兵驚懼不已的血色傳說。
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
下集!
關於血紅赤備的“虛”和“實”
擁有風林火山稱號的“戰國最強兵團”其“新生”與“滅亡”。
- Feb 19 Thu 2009 13:47
你可能不知道的世紀帝國秘辛之八 再續!論證武田赤備騎兵存在的虛與實〈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